-
多地限电、电荒再现?我国真的缺电吗
12月起,湖南、江西、浙江等多个省份部分城市出现“限电”情况。这一状况让部分人又回想起电力供应不足的“拉闸限电”时代,更有甚者将“限电”与煤炭进口联系起来,称“电荒”时代将重来,事实真的如此吗?[全文]
-
中芯国际被美列入“实体清单”,自主产业链如何破局
美国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(BIS)正式宣布将中国半导体制造企业中芯国际列入“实体清单”。如果这项制裁被严格执行,中芯国际会有麻烦。不过,鉴于过去几年美国政府这类行为的惯例,以及美国当前的国内局势,短期对中芯国际不会造成“休克”般的影响。[全文]
-
美国的“天眼”塌了,中国的顶上
2001年之后,NASA一直削减相关领域的资金。2011年,这架快50岁的望远镜只有400万美元的经费。一代“天眼”,结果如此落寞,不由得让人唏嘘。现在,美国的塌了,只剩下中国一家了。[全文]
-
用内讧形容中芯国际并不客观,但困局该怎么破
日前,台积电前COO蒋尚义又重新回到中芯国际任职,随后,中芯国际联席CEO梁孟松在董事会上提出辞职,但暂时未获批准。在一些媒体的报道中,将该事件称为中芯国际爆发内讧,但事实上,梁孟松和蒋尚义并没有无可调和的矛盾,以内讧来形容该事件并不客观。[全文]
-
国内急需、国外打压:中国特高压为啥独步天下?
对这些国家来说,不是没钱就是没需求。中国受到用电现状影响,只好在特高压的研究之路上一路狂奔。当时国内的特高压技术受到来自国外的全面封锁,国外公司不但要求买全套设备,甚至连座椅和马桶都要求一并打包。中国只好从零开始,通过国产化实现自己的特高压。[全文]
-
日本是中国的师父?高铁技术,我们是抄袭来的吗?
日本是中国的师父?高铁技术,我们是抄袭来的吗?[全文]
-
Mate40用上长江存储NAND,堪称芯片内循环风向标
从华芯通、德淮/德科码、成都格芯、晋华等失败案例来看,在当下这个大环境下,与外商合作或并购的技术引进模式很难走通,与其并购或技术合作,不如直接挖人,组建自己的团队自主研发。[全文]
-
中国军方因美国芯片禁令感到焦虑?华尔街日报又胡扯
对于中国而言,国家体量摆在这里,技术人才也有,国家也不缺钱,市场是巨大的,特别是受政府影响的市场异常巨大,仅机关单位和国企的市场就足以和欧洲一些国家的市场总量相媲美。这种规模的市场足以养活一套自主技术体系。[全文]
-
长江存储打入华为旗舰,中国芯片帮内存工厂“灭火”
存储芯片这些年离不开厂区恰到好处的大火、停电和洪水。每当内存价格下跌时,一波事故总是会让价格暴涨。作为入门难度相对较低的芯片产业,存储芯片的价格,已经被行业巨头用充满故事的事故绑架了。[全文]
-
商业载人航天能成功,只因NASA太缺钱?
NASA抱怨自己缺钱,不是一天两天了。NASA是一个庞大的科研机构,光是正式员工就近两万人。虽然因为经济原因,NASA的资金缩减是一种必然。但是持续十几年的预算削减,让美国的太空项目被严重拖了后腿。预算帮不上忙,NASA只好找外援。[全文]
-
日本禁运,让中国无人机产业“换了人间”
2005年,在炒作“中国军事威胁论”的背景下,日方禁止日本企业对中国出口一些无人机。即便如此,中国的无人机技术仍然蓬勃发展,在全球占有了大量的市场份额,连日本国防部和海岸警卫队都用上了中国的无人机。[全文]
-
断臂荣耀,这是目前最好的选择
从华为体系独立后,荣耀采购零部件可能不再受美国政府的禁令限制,而且可以开发中高端机型。这有助荣耀手机业务与供货商增长,乃至国产电子业自主可控。[全文]
-
光刻机巨头ASML的成功密码和转折点是什么?
上世纪80年代,ASML只是飞利浦和ASM合资的一家小公司。但伴随着半导体行业风云变化,短短二十年时间,ASML就将昔日光刻机大国美国和日本拉下神坛。如今,全球7nm及以下工艺的EUV光刻机,只有它能提供。[全文]
-
500美元起家,光刻机霸主,凭什么是一家荷兰小公司?
受到政策、技术、资本的控制,ASML已经顺理成章地成为半个美国公司。在现代中美科技竞争的背景下,美国必然会极力掌控ASML这个“变量”……[全文]
-
机械专业岗位越来越少,中国制造该怎么办?
大到万吨巨轮,小到移动电话,高精尖的航天飞机,普通的曲别针,制造这些产品,都需要机械专业的人才。[全文]
-
华为到了生存关头,自主产业链该下定决心了
中国的芯片代工企业,制造中国企业设计的芯片订单,居然要看美国的脸色,受美国的节制,甚至还要“遵守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”。这样一家企业甚至还是中资股份占主体,并得到国家大基金长期扶持,但面对现实环境,确实无奈。[全文]